为什么
石油沥青常用于铺路
一、性能适配道路使用需求:兼顾承重与环境耐受
优异的粘结性与整体性
石油沥青常温下呈半固态,加热后具有良好流动性,能与碎石、砂等集料紧密粘结,形成连续的沥青混合料结构。这种 “胶结 - 骨架” 体系可将车辆荷载均匀传递至基层,避免集料松散导致的路面破损,且成型后路面整体性强,不易出现裂缝或坑槽,适配公路日均数千次的车轮碾压需求。
宽温域适应性强
通过调整石油沥青的组分(如掺入改性剂),可优化其高低温性能:夏季高温时(40℃-60℃)不易软化变形,能抵抗重载车辆碾压产生的车辙;冬季低温时(-20℃-0℃)保持一定柔韧性,减少因温度收缩引发的裂缝,适配我国南北方不同气候区域的道路使用场景,无需因温度差异频繁更换材料类型。
抗水损与抗老化性达标
石油沥青本身具有憎水性,与集料结合后可阻断雨水渗入路面内部,避免基层受水侵蚀软化;同时,其分子结构稳定,能抵抗紫外线、氧气等自然因素的老化作用,普通石油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可达 8-12 年,改性石油沥青路面寿命更可延长至 15 年以上,减少道路养护频次。
二、工程施工与维护便捷:降低建设成本与工期
施工效率高,开放交通快
石油沥青混合料可在拌合站集中生产,运输至现场后通过摊铺机快速摊铺(摊铺速度 2-6 米 / 分钟),碾压成型后只需自然冷却至 50℃以下(通常 6-8 小时)即可开放交通,远快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需养护 28 天)。对于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等交通繁忙路段,能大幅缩短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时间。
维护便捷且材料可回收
石油沥青路面出现局部破损时,可通过铣刨机将旧路面材料破碎回收,重新加热后掺入新沥青混合料再次使用,回收率可达 95% 以上,既减少建筑垃圾,又降低新材料采购成本;相比之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后需整体破除重建,维护成本高且周期长。
施工设备通用性强
石油沥青摊铺无需特殊定制设备,常规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等即可满足施工需求,设备普及率高,中小型施工企业也能承接道路项目,降低了道路建设的准入门槛,尤其适配乡村公路、市政支路等中小型道路的建设需求。
三、经济性与资源优势:性价比远超替代材料
原料供应稳定且成本可控
石油沥青是原油炼制的副产品(每 10 吨原油可产出 1 吨左右石油沥青),我国每年原油加工量超 7 亿吨,石油沥青产量充足(年产能超 4000 万吨),原料供应稳定,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相比天然沥青(依赖进口,价格高)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成本是石油沥青的 3-5 倍),更具经济性,能降低道路建设的整体造价。
长期养护成本低
石油沥青路面日常养护仅需定期清扫、裂缝灌缝(使用沥青密封膏),单次养护成本约 2-5 元 / 平方米;而水泥混凝土路面需定期切割伸缩缝、修补断板,单次养护成本达 8-12 元 / 平方米。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石油沥青路面的经济性优势显著,尤其适配我国大规模公路网的长期运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