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西安胡伟

联系资料

西安胡伟
所在地区:
陕西省 西安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1399*******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暂无
移动电话:
1399*******
电子邮箱:
暂无

西安钻井公司扎根煤矿

发布于:2017年02月28日 来源:www.szfuhai.com
[摘要]当时煤矿条件可比不上现在,西安钻井公司煤矿建设还是一个技术面貌相当落后的行业,矿工们很艰辛。我们和三班倒的工人们一起睡在用两排板条钉的集体通铺上

      当时正值解放初期,我们的口号就是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毕业分配时,我在志愿书上填了“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了煤炭部,成了煤炭人,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当时是直接到煤炭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煤科院——编者注)报到的,煤科院还在筹备阶段,1957年才正式成立。报到没几天,我们就被分配到东北双鸭山实习。十月初我还穿着单衣,一到东北就穿上了棉衣,作为南方人,可是把我凉坏了。有次我去锅炉房打开水,打了半杯,回来路上碰到工地的队长给我讲工程情况,过了一会我一看杯子,里面的水已经结成冰了。

      当时煤矿条件可比不上现在,煤矿建设还是一个技术面貌相当落后的行业,矿工们很艰辛。我们和三班倒的工人们一起睡在用两排板条钉的集体通铺上,每人占窄窄的一条铺位。这次实习,让我初步认识了煤矿,更让我坚信要为之奋斗。

     在双鸭山实习半年后,1957年5月我提前被调回来了。干什么呢?当时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材非常紧缺,木材也很少,为解决矿井建设中“钢木代用”技术途径,我奔赴徐州参加原煤炭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技术推广学习班。当时在矿井建设老专家沈季良老师的指导下,很快进入角色,不久我被责成负责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课题研究。

      我一直坚信“实践出真知”,作为一个从事工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必须不断地求知于实践,尤其对我而言,要成为熟练的矿井建设技术驾驭者,每一项科研任务都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我十分珍惜每一次科研实践,这也正是增长才干的好机会。

      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搜集资料、配套试验设备、做相关试验、研究必要参数,进行设计与试制。在大家共同努力下,1958年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座煤矿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矿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964年我们又研究成功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并投入实际应用。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矿山预应力混凝土特种结构的空白,也为矿井建设工程节约钢材开辟了途径。

      我觉得,设备能赶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非常幸运,科研道路上有很多“未知”等待着去探索,等着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