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学校校园文化的道器之辨

发布于:2015年04月15日 来源:www.szfuhai.com
[摘要]引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学校文化的“道”是指学校哲学层面的思想、理念和概念,其核心指向是学校的育人取向,学校文化的“器’’是指实现道的方式与方法。学校文化要形成特色,必须在道的提 炼上实现个性化,并使一切的“器”绕“道”而行。

引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学校文化的“道”是指学校哲学层面的思想、理念和概念,其核心指向是学校的育人取向,学校文化的“器’’是指实现道的方式与方法。学校文化要形成特色,必须在道的提

炼上实现个性化,并使一切的“器”绕“道”而行。

一、道器之实

()何谓道器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作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尽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能用我们通常的语言来描述的,但仍可看出,他们所说的“道”有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

       任何“道”都不会单独存在,它需要“器”的协助。这里提到的“器”就是“道”的具体实践方法。

    “道”与“器”的关系实质上是抽象道理和具体事物的关系,“道”为核心“器”为表象,相辅相成。   

()学校文化的道与器

         陶行知先生说过:“如何办理教育,使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是我们教育界的根本问题。”1.对于陶先生提出的问题,作者尝试从学校文化的层面进行解决。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道”“器”之辨,学校文化也不例外。首先,学校文化的“道”是学校教育哲学层面的思想、理念和概念,其核心指向学校的育人取向。而学校文化的“器”是指实现学校育人取向的方式和方法。“器”实现方式虽多样,但必须围绕学校“道”的核心内涵,二者必须成为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整体:“道”必须有借助的“器”来实现,“器”必须    依附在“道.”上,并创新实现“道”的最佳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的“道”与“器”必须相符,才能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的目的,才能造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就学校的品牌形象。

笔者将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学校文化为例,分析现有学校的文化“道”“器”之疑,并提出解决之道。

二、学校文化的道路之疑

目前,学校文化建设是许多学校工作的重点,有的学校已经或者正在形成独有的学校文化。教育界、学术界对学校文化也有一定的讨论和认知,并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对学校文化“道”与“器”的内涵、关系及创新表现等方面还少有论述,学校文化的践行者   们也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具体而言,只要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问题之一:“道”的逻辑混乱。

一些学校虽然在教育理念、特色教育、三风、校歌、学风等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混乱,不利于形成学校文化的整合传播。成都高新新源学校的学校文化践行者们系统的思考了自己可利用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提出了以“新”为核心的理念规划。

(二)   问题之二:“道”的认识偏颇。

  学校文化特色不是学科教学特色,不完全等同于地域文化。学校文化与学科教学特色、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从中折射学校的育人取向、组织文化特点,但仍然有很大区别。例如,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发展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为主的科技教育和英语教育特色,但学校文化并未因此称“科学教育文化”或者其它,而是以“快乐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把“快乐”的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取向,作为一种追求目标。正是这种文化取向,形成了学校倡导、师生参与、家校互动的格局,在学校的管理、教学、学习、活动的各个文化领域,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催人奋进的“快乐”氛围,从而使这种精神入脑、入心,成为师生行为的导向,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培养出多名优秀人才,并多次在全国甚至国外大型比赛中获奖,赴韩、美等国进行交流;在其他各个方面亦名列前茅这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

表现是缺乏对学校文化象征物的提炼。举一个这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来证明它的反面。四川大

学附属实验小学是一所位于四川大学校内,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名校,并在新时期践行出一条

独特的素质教育实现之路:即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体系。在

对学校“六易其址、十易其名;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发展变迁与历史的思考和总结中,在

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中找到了学校精神的契合,确立了百合花作为学校精神象    ,

征,代表着学校“自强不息、淡泊芳华”的精神追求,进而以百合花为中心设计出学校的视觉

文化系统。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这场文化与个性的反思中,既重视学校“道’’  (即生活教

育的理念体系)的提炼和完善,又重视了实现方式表达。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的思考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系统的育人取向文化。

三、学校文化的道器之用   

()处理好学校文化的提炼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学校文化在于传承。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是人性的提升,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失去人性就失去文化的内涵。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文化传承者们,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宽广的文化视野,从中国的古典文化、从四川大学这座文化大山上探寻自己的个性化实现之路,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文化育人”之路。他们倡导并实施的“七十二行教育"、“阳光基地实践”、“徒步川大行”、“教育是千帆竞发”等做法,即是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社区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学校办学理念的硕果,是以“生活教育”思想这一学校文化之“道”为指导的系统规划实施。

    相反,如果不研究学校的既有传统,不分析学校的现实问题及发展方向而生硬地采取文化植入的方式就有可能产生文化排异现象。

    比如同时有两所不同位置、不同历史、不同属性的学校要植入“竹文化”,必须考虑“竹”文化本身与自身的切合点。“竹”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虚心”、  “劲节”,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光辉写照。如果在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趋势下,首先结合竹的顽强生长、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进而引申到竹的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这乃是正“道”之实。但如果是一所经管类的大学或职业学校的话,就要首先结合竹的“虚心”、  “劲节”,这乃是用“器”之功。

()处理好育人目标的共性与学校文化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震后很多学校同时推广“感恩”教育活动,就是注意结合学校的文化特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结合自己的快乐教育,推出了以“因为感恩,所以快乐”为主题的活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则结合自己的“若水教育”开展了以“感恩伴我去远航”为主题的活动;成都市沙河源小学则结合自己的“河流文化”开展了以“源于心,践于行,感恩看我”为主题的活动。此外,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结合自己的文化特征将学校的三年规划主题命名为“描绘那片海”,富于诗意的浪漫,给人以极大的情感鼓舞。

()逐步形成学校文化传播的气韵与格调

    学校文化包括视觉表达、宣传语、环境建设、活动规划等方面。它是学校文化“道”的表达方式,是“器”层面的问题。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与新建成的学校不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学校与组织文化特征明显的学校不同。所以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中要注意把握自己学校文化的脉搏,奏响自己独特的韵律,展现独有的学校文化生机。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将学校初期的宣传画册取名为“天健留痕”,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乾坤》 紧扣学校的精神系统;在学校百年校庆时又对自己的文化传播系统进行整合,但仍然保持了气韵的一致性,进而将校庆宣传画册命名为《百年弦歌》,来源于“闻弦歌而知雅意”,内蕴与同道者共同分享的诉求。

    《百年弦歌》的设计分成“百部”和“合部”两部分,“百部”是对学校硬体成长的展开,“合部”是对学校软体成长的描绘。前者侧重文化生成,后而侧重文化生长状态,前者的描述在“纬”,后者的描述在“经”。这样,学校的整体形象便在时空纵横的展开中立体地呈现在观者面前。这个形式上的创意,围绕这个形式的表达才是我们讲述的重点。在百部和合部的开篇分别用了八个字来概括,前者是“百年本纪,天健留痕”,后者是“合于上善,若水无华”,然后围绕“百年弦歌"的主题对分别对这八个字的诗意化阐述。在这及以后文字的展开描述中始终流淌的是学校的气韵和格调、理想与精神,以及学校对自己“让生命诗意的栖居”的形象定位。

()注意学校文化的系统性延展

    学校文化的“道”相对稳定,但“器”的表达却丰富多彩,重点在于系统的创新性。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整合自己的德育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快乐教育”的文化特色,创造出“快乐公约”这一文化表达形式;消火栓文化的设计以 “读史可以明智’’为主题,结合武侯祠的独特位置,选取描写三国人物的诗歌的素材表达“寻找有智慧的快乐”的学校文化主题。

()育人取向与学校文化的一致性

    文化是一切事物在历史发展演进中的共存现象,常给人虚幻和捉摸不定之感。所以,发展学校文化如果没有“道”的规范,“器”就容易偏离学校文化的方向,结果是削弱既有学校文化的内聚力和活力,进而影响学校独有的个性品牌形象。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育人取向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能够创造和享受现代生活的新生代”,这与学校“生活教育”的理想是一致的。学校文化的践行者们,将学校的校训“求真、从善、尚美、学活”变成不折不扣的动态育人行为。这种召示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成长命题的要求,又要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和人才结构要素自身运行的轨迹。   

    综上所述,学校的育人取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道”,是指导一切在“器”的层面创新的总纲,只有在“道”的指引下的“器”才能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