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三河小学发展风筝特色 提升城郊学生三大能力 打造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于:2014年05月05日 来源:www.szfuhai.com
[摘要]有人问叶晓燕梦想是什么,她说想办一所让业内人士争先恐后把子女送进去的学校。叶晓燕经常给学校老师说,你希望你家的孩子读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就努力去办那样的学校;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努力地去成为这样的老师。
有人问叶晓燕梦想是什么,她说想办一所让业内人士争先恐后把子女送进去的学校。
 叶晓燕经常给学校老师说,你希望你家的孩子读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就努力去办那样的学校;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努力地去成为这样的老师。教育考验的是良心,不需要喊口号,需要教师脚踏实地地做事。成都市武侯区三河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处,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他们缺乏自信。叶晓燕说,寻找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交流能力。于是,风筝特色项目应运而生。
 2010年9月,三河小学正式提出“践行飞翔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办学目标。经过三年的发展,学生在风筝项目上取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多名6年级学生被四川大学附中,棕北中学等名校提前录取。学校2010年11月12日,三河小学获得了全省第一个学校风筝活动实验基地称号。同时,学校风筝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这是四川省学校的第一个风筝文化陈列馆。曾经多次在全国农运会风筝比赛获得金牌的“西南风筝王”邓静老师担任学校风筝活动的校外辅导员。
搭建平台 让学生与他人完美交流
 风筝,是三河小学的招牌之一,深受师生的喜爱。学生在国际风筝大赛中取得的奖项被收藏在风筝陈列馆里。校长叶晓燕如数家珍:“2013年保利风筝节,我们获得金牌;新津国际风筝节,我们得了表演团体特等奖……”风筝陈列馆里,有各式各样的风筝。据了解,从构思到制作,全是由学校师生独立完成,有的风筝上画着一只小鸟,孩子们说这寓意着能像鸟儿一样越飞越高,有的风筝上画着一家三口,孩子们说希望一家人能够团聚。
 风筝之所以会与三河小学结下不解之缘,是学校以风筝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据了解,三河小学的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条件大都一般。因此选择的这一样载体要有物美价廉的特质。
 叶晓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有一次,有美国客人到校访问,客人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所有的孩子们怯生生地看着客人,叶晓燕再三启发:“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客人打招呼呀?”但是没有学生回应。叶晓燕很尴尬,但当他把美国客人带到三年级的教室里时,几乎全部孩子都在热情地招呼客人。叶晓燕说,骨子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们缺乏自信,因此,唤起学生的自信,促进他们对人生新的定位,是学校必须考虑的事情。通过风筝,可以搭建一条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制作风筝,要求学生有精细化的操作能力和个性化的设计能力,孩子们通过画画涂涂,绘染绑扎,享受创作的乐趣,更能够打破封闭的内心去展示自己精美的风筝,还能与伙伴们在合作中分享中交流,走出封闭的校门到大自然去放飞风筝,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
风筝大使把快乐传递给全世界
 三河小学的办学宗旨是“画好人生每一笔,走好人生每一步,自信飞翔每一程。”用校长助理罗振华的话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只要脚踏实地地画好人生每一笔,走好人生每一步,就可以自信飞向人生的每一程。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在风筝文化的传承中无声奠基的。同样的道理,学校的成长也需要脚踏实地。
 如何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成人的世界?风筝大使便成为最好的诠释。
 “放风筝的时候一定要迎着风跑,风筝与地面的距离最好保持在45°……”站在风筝大讲堂上侃侃而谈的,是三河小学的风筝大使陈俊杰,台下坐着上百名成人听众,而主讲人是三河小学6年级的学生陈俊杰。陈俊杰已经记不清楚当过多少次风筝大使了,只是每一次出现在风筝活动现场,他们总会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大家很好奇,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风筝有这么多见解呢?”
 西南风筝王子邓静目前是三河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说他非常喜欢和这一群孩子交流,从他们的身上,总能感受到一股成长的力量。
 10岁的杨航宇是四年级的学生,但已经是资深风筝大使了。杨航宇原来性格特别内向,几乎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但他有个优点,做事非常踏实。每次组织做风筝,他的风筝总是很精美,飞得也好。在同学们的一致推荐下,杨航宇高票当选风筝大使。当天晚上,杨航宇飞一般跑回家:“我当上风筝大使了。”杨航宇的妈妈高兴地抱着儿子,说了句:“用心读书!”
 杨航宇的爸爸在西藏做电工,妈妈是快递员。在他们看来,儿子能够当上风筝大使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杨航宇的妈妈说,从来没有见过儿子在陌生人面前大声说过话,没想到他居然能够当上风筝大使。“我知道儿子当上风筝大使,高兴得哭了。”
 确实,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的学生来说,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很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川大附中,棕北中学等名校录取。
教师队伍打造高品质教学团队
 风筝能够承担让学生成长的载体,但是在学校老师看来,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灵魂所在。
 孔丹丹是新进三河小学的老师,90后。很多家长觉得孔丹丹责任心强,教学方法好。其实,这缘于三河小学严谨的教研团队。4月10日的公开课后,便是一场集体研讨会。校长助理罗振华建议说。“你教同学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每一笔收笔的位置。”一位语文老师建议。
 像这样的教学研讨,在三河小学经常进行。学校领导会不定期地到每一个班级听课,会针对每一学科进行讨论。“你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应该把他们带进故事情节里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叶晓燕深情并茂地进行了模拟,孔丹丹小声地跟着朗读。叶晓燕说,只有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教出高水平的学生。“这些孩子来到成都上学不容易,我们应该努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这是三河小学老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李莉老师说,她特别喜欢三河小学的氛围,老师之间会经常讨论,这节课应该怎么上才能更吸引小孩子,一个知识难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走进心灵 老师与学生心灵零距离
 一位老师说,在农村学校当老师,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要比城市里的老师多得多。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忙于生计,或是文化程度不高,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关心学生的成绩,心理,更多则需要由老师去做。“我们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走进他们的心灵。”王燕鸿是六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做了妈妈之后,她说,更能够体会到进城务工人员父母的艰辛。
 她曾中途接过一个五年级,班里一名小男生几乎从来不做作业,班里同学都不喜欢跟他做朋友。有一天,这名男生没有到学校,王老师很焦虑,放学以后,她让一名同学带她去做家访。
 这名男生家开了一个废品收购站,男生蹲在一堆废品边玩耍,他的爸爸则在旁边忙着搬运东西。男生一看到王老师,蹭一下站了起来,满脸通红。男孩子的爸爸走过来,说:“孩子生病了,我们没有老师的电话,所有没法告诉你!”王老师拉着小男孩,问:“老师带你去医院看看。”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从那以后,王老师明显感受到这名男生的是变化,小男孩每次有一点进步,王老师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还偶尔送给他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作为礼物。
 临近毕业,王老师悄悄把一套新衣服放在小男孩的板凳上。后来,小男孩给王老师写了一封信:“您是我遇到最好的老师……”这名小男孩升入中学以后,还经常给王老师打电话,甚至还会把他的作业本拿来让老师看看,最近的字有没有写得漂亮一点。王老师说,或许,只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她希望能够做一名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
 数学老师李莉,也曾经被评选为感动学生心灵的老师之一。三年前,怀着孕的她每天从海椒市挤公交车到机场路附近上课,辗转几趟公交车之后还要走二十多分钟路,甚至在她临产之前,依然每天坚持按时到校。真是因为三河小学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学校才如此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