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校园文化:学校主题文化中主题的提炼

发布于:2014年04月02日 来源:www.szfuhai.com
[摘要]学校主题文化是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位,是学校通过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学校主题文化是根据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位,是学校通过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基于学校办学历史传承的思考,根据学校多年来办学形成的传统,规范、风俗、价值观念等形成学校主题文化。通过走访、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对学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典型事件、精典故事、传承话语,优秀事迹等,进行研究、整理,提炼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

学校文化,每时每刻都裸露在学校的动与静之中。即使用最美丽柔软的丝绸包裹,用最坚固厚重的钢铁镶嵌,也无法抵御文化的自由绽放。那随着时间漂流而弥漫的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透过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以及人们的一言一行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校历史长河里漂流下来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叶子中去捕捉和提炼学校文化。在对某所学校进行文化策划时,策划人多次在学校提供的历史档案中看到“完美的教学”、“立己,更要立人”等语句,于是从中提炼出该校的“立人文化”——立己立人,尽善尽美。

理由1: “礼”字蕴含多种人文精神元素。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理由2: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讲“礼”重“仪”的历史。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烧烤)黍捭(分开)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记•礼运》) 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考据中国历史可以发现,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我们读《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成为社会贤达的共识,有关的论述触目皆是,如《左传》引君子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颖达疏云:“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子大叔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寸,乃是规范一切的标准。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这个道理《礼记》上说得非常清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中华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可见,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理由3: 礼文化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明礼进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行礼,重在“ 明礼”。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礼,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使中国成为“ 礼仪之邦”。礼,化解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礼以修身、齐家、兴业、治国,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礼对于个人来说,其价值几乎等同于生命。《诗经•鄘风•相鼠》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说,人活着如果不明仪礼,还不如快点死了。可见,礼文化在人成长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理由4: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更是“礼文化”的代表。

洛阳简称“洛”,因地处古洛水之北而得名,有着4000 年的建城史和1529 年的定都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华夏文化就是以礼为标志的文化。古礼的整合,是从古代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开始的,这就是传统所谓的黄帝时代。从黄帝时代起,华夏文化就开始有了一个中心,以后的整合,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的。“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洛阳地处中州腹地、是古人认为的“天下之中”。周公在此“制礼作乐”,中国儒学从此因袭相传。白马驮经,汉传佛教由此根植沃土,老子著书立说,五千言道德经享誉寰宇。洛阳是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开创了世界城市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这里定鼎九州;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都城;“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邙山古墓群与天子驾六震惊世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一片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田野上,在这有着悠久的历史承传、雄厚的人文积淀的土地上。山川锦绣,物产丰饶,是我东升第一小学师生的父母之邦,我们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可敬可爱的家园。礼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已达五千余年,可以说,这里的礼文化应该能代表中华文化之血脉。

理由5:文化底蕴深厚,“礼文化”特色教育突出,在“注重德育,礼仪建设”方面有丰厚的办学经验。

洛阳市东升第一小学以学生为德育教育和礼仪建设主体,通过体验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在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情趣、体验成长,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建立了“一条主线”“一个网络”“两条途径”的立体教育模式。即以德育体验活动为主线,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还做到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积极落实“三心”工程:即暖心、安心、放心,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的精神面貌,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内聚力,实现了规范行为,内聚“校魂”。

开展一序列德育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开展“三别四带”活动即:“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学校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安排礼仪员进行督察。结合重阳节,走进社区开展“尊老、敬老”慰问活动,制作“敬老卡”宣传敬老爱老道德教育,“孝敬父母,关心老人”学生征文活动。结合教师节,开展“感恩教师 心灵飘香”系列活动,献上一支花,送上一句祝福,制作一张“尊师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结合学雷锋日,开展争当“节能小雷锋”“环保小雷锋”“爱心小雷锋”“礼貌小雷锋”活动及“颂雷锋 学雷锋”讲故事大赛。通过开展了10年的校内、校外德育活动及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系列的体验活动成了学校特色教育建设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