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由细节抵达文化——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文化

发布于:2014年02月15日 来源:www.szfuhai.com
[摘要]从这些没有“心眼”的举动中,李希贵发现了美国文化最可宝贵的一面:“美国人是没有那些小心眼,但他们有的是‘大心眼’。在美国社会,大家是以互信作为处事的基石的,大家相互之间的这种信用,构成了一个健康运转的美国社会,才有了今天的美国信用经济,这对每一个美国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小心呵护。”

由细节抵达文化

  李希贵观察的视角并没有拘泥于教育,而是时不时把目光投向教育之外的家庭、社会,并进而升华到文化的层面进行反思。

  走在大街上,李希贵看到,“美国的街头到处都是投币式自动售报机,只要投上一枚硬币,报箱就自动开启,你可以自己任意取报纸。……但是,没见有谁一次拿走两份报纸,也没见有谁不交费而拿走报纸。有人说,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把整个报箱的报纸全部拿光,花几元钱就可以把全纽约的报箱全掏空。卖报可以,卖废纸也可以,美国人真没心眼。”

  住在美国宾馆,李希贵又发现,“美国大部分宾馆的早餐是免费的自助餐,这与我们中国大陆基本相像。不同的是,餐厅里根本无人对就餐人员进行核对,既不收餐券,也不看钥匙卡,进来都是客,坐下便就餐。”

  从这些没有“心眼”的举动中,李希贵发现了美国文化最可宝贵的一面:“美国人是没有那些小心眼,但他们有的是‘大心眼’。在美国社会,大家是以互信作为处事的基石的,大家相互之间的这种信用,构成了一个健康运转的美国社会,才有了今天的美国信用经济,这对每一个美国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都小心呵护。”

  朋友请李希贵看棒球比赛,赛场上气氛特别热烈,“比赛前唱国歌,全体起立,即使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也站起来放声高歌;第六局之后,又是全体起立,齐唱‘上帝保佑美国’……”

  对比之下,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爱国教育,一直到大学,但是在类似的公共场所,却甚少能够看到美国棒球比赛中这样让人感动的场景,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主人意识”——“美国是美国人民的,他们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这样想,他们都是美国的主人,因此他们可以骂总统,骂议员,但却始终改变不了爱美国的意识。”这就是积淀在美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意识。

  这种文化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带着这个困惑,李希贵到校园里去寻求答案,他终于发现:“美国人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早就收获了做主人的感觉。”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好像那就是他的天地、他的世界,他就是这个天地的主人。“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却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老师讲话却唯唯喏喏,甚至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呆呆的样子,一走出教室,却是又说又笑,活跃异常。原来,孩子们大都把教室看作是老师们的教室,他们只是客居其中罢了。教室里有什么规矩,‘主人’有什么习惯,甚至怎么才能赢得‘主人’的欢心,都该认真小心地推测、研究,因为,许多‘不识时务者’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已经为大家树立了可怕的榜样。”

  正是由于在我们的班级里,孩子们找不到自我,没有做主人的感觉;走上社会,他们同样也没有做主人的感觉——一个人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他怎么可能主动去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呢?

  朋友带着一岁半的小孩到李希贵的住处做客,把孩子随便往地上一扔,便撒手不管了,任由那个一岁半的小公主在我那两室一厅里搞起了“大搜查”“大破坏”,一直到把所有的房间全都折腾得乱七八糟,他的爸爸却始终不说一个“NO”字。因为在他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件事情都要靠自己学习,你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最终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本领。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说“不”,那么,孩子就只会缩手缩脚,最终形成一种消极人格。

  由这样一件小事,李希贵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最重视的当属制度文化——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多如牛毛,但这些制度大都是以‘不准’开头,我们在单位里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也常常是‘不能’如何如何……我们无端地制造了多少枷锁和镣铐?在这样的文化下,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不过是标签而已。”

  可见,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最终支撑并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力量是文化。

  回到本文的开头,为什么中美两国的教育考察团,在互相考察了对方的教育之后,得出了相同的不正确的结论?从李希贵在美国的的独特发现,我明白了:关注了教育表层的特征,忽略了表层特征背后内隐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没有注意到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这样的考察,必然陷入误区。

  想一想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又有多少努力陷入了这样的误区不能自拔呢?